新聞中心news
從秒針里“摳”出活兒來——走近中國鐵路最忙編組站的“大腦”
從秒針里“摳”出活兒來——走近中國鐵路最忙編組站的“大腦”新華社鄭州2月13日電(記者付昊蘇)盡管早已在反復試驗后選定了這款最精準的進口電子表,但每個班按時到崗以后,邢勁松要做的第一件事還是對表,而且必須精確到秒。因為,活兒都是從秒針里“摳”出來的。
邢勁松是鄭州鐵路局鄭州北車站的一名職工。這座車站位于京廣、隴海兩大鐵路干線的交會處,雄踞全國路網中心,素有中國鐵路“心臟”之稱,管內每天接發(fā)貨物列車500多列,平均不到三分鐘一列。
作為“最忙編組站”,鄭州北站是中國鐵路辦理量最大、作業(yè)效率最高的路網性編組站,這也決定了車站的工作強度。站內1576名職工,分在10余個車間,幾十個崗位,分管不同的具體工作。
貨車不同于客車,運輸中常需要二次甚至多次編組。比如甘肅發(fā)出一列貨車,共計60輛車,其中有20輛要去上海、10輛去廣州、30輛去石家莊。這列貨車需先到達鄭州北站,在此將原有編組解開、重新組合,向著三個不同的方向再出發(fā)。而120多名職工的調度車間,就負責統(tǒng)籌安排這些作業(yè),因此又被稱為車站的“大腦”。
作為4名總調度員之一,邢勁松可謂是這個“大腦”的核心部件。每個當班的12個小時,他得時刻盯著眼前的三塊電腦屏幕,隨時關注200多列車、901組道岔、835架信號機等方面的即時情況,還要在電話里與相應各方進行溝通、報備。
京廣、隴海線均為客貨車混跑,調度的難度在于不影響客車運行的前提下,挖掘軌道的運輸潛力,讓更多的貨車跑進去?!斑@要求我們必須把客車的運行情況研究透,見縫插針。有時候,一列車能不能進去,就差在那幾秒鐘,我們是從秒針里摳‘活兒’,時間不精確怎么行!”邢勁松嚴肅地說。
盡管已是有經驗的老調度員了,但邢勁松每個班的工作狀態(tài)仍十分緊張。他說:“如果有一列車沒安排好,停在了軌道上,用不了半個小時,京廣線上的火車就得從鄭州堵到石家莊,鐵路系統(tǒng)就癱瘓了,所以來不得半點閃失。”
在該站工作了41年的高級技師徐能余介紹說,鄭州北車站建站以來,在科技方面不斷創(chuàng)新,先后研發(fā)使用過3套計算機操控系統(tǒng),但貨運速度和服務質量的要求不斷提升,鐵路運行圖也不斷調整,因此站內工作量一直較大,職工們也都不敢松懈。
因為長時間盯著電腦,鄭州北站的幾代總調度員們有個共同的話題——如何跟頸椎病做斗爭。37歲的邢勁松笑著說,每次下了班之后,脖子都好像被焊住了一樣,疼得厲害,自己已經好幾年睡覺不用枕頭了。
春運接近尾聲CQ9電子官網,但鄭州北站卻感受不到絲毫的輕松。調度車間副主任劉德正說:“春運期間臨時客車較多,我們需隨時應對新的運行計劃。春運結束后,貨運量會出現(xiàn)上升,我們也要適應臨客取消后的新運行計劃,新挑戰(zhàn)就又來了。”
成立于2015年11月的“回+雙創(chuàng)社區(qū)”是北京市昌平區(qū)政府和騰訊合作成立的全國首個雙創(chuàng)社區(qū)。其中單體規(guī)模最大的創(chuàng)業(yè)綜合體——騰訊眾創(chuàng)空間目前入駐團隊達500個,辦公人數(shù)超過3500人。
新華社記者孫亮全元宵節(jié)晚上,長治市沁源縣山村的村民們演出了一場自編、自導、自演的別致“村晚”。
在北京市昌平區(qū)東南部,溫榆河畔,坐落著一座面積10平方公里的未來科技城。神華集團、華能集團等中國能源企業(yè)巨頭的研發(fā)總部,就設立在這座頗富現(xiàn)代設計感的科技城里。
前11個月 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河北國企利潤同比增長83.2%